ⅰ 印度古代叫什麼名字 印度在以前是中國附屬國嗎
印度古代被中國人稱為天竺或身毒。
古代印度統一的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是分裂狀態,並非一個統一的國家。
因為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的阻隔,中國和印度在古代幾乎沒有什麼來往,當然更不是中國的屬國。
ⅱ 印度的古稱是什麼
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幾經改變。西漢譯為「羌獨」,東漢稱它為「天竺」。唐代玄奘則仔細探討了天竺的名稱,放棄了天竺、身毒、賢豆這些名稱,而根據當地發音,稱做印度。而「天竺」、「身毒」、「印度」等譯名皆源於印度河的梵語名。
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 《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
ⅲ 原來古人對印度的稱呼有17種之多,你知道幾種
根據民國學者吳其昌先生所寫的《印度釋名》,裡面統計了古代文獻對印度的稱呼有出處的竟有17種之多,分別是申毒、信度、身毒、天竺、懸度、乾讀、捐讀、賢豆、辛頭、天毒、新頭、印土、身度、寅度、信圖、賢毒、印度。
ⅳ 印度古代叫什麼
印度古代叫「身毒」。是華夏文明自先秦時期至隋唐時期之間對現代印度次大陸上之文明區域稱呼的音譯詞。其范圍主要指今日印度河流域一帶。
唐初將印度統稱為「天竺」,天的讀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還有「賢豆」的稱呼。始見於《史記》,為中國對印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斯語訛為hindhu,古希臘語更轉為ins。
(4)印度古代一般怎麼稱呼擴展閱讀:
印度各代的稱謂簡介:
其後中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度等,皆同音異譯。其領域有時亦包括印度河以東的南亞次大陸地區。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8年左右到達帕米爾以西的大夏。
張騫在大夏時,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張騫及時地報道了與西北諸國往來的可能性;他暗示了與那些地區通商的潛在價值。他還指出了與像中國那樣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結盟的好處。
具有雄才大略而又好大喜功的漢武帝聽後十分驚喜,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打通從西南到大夏的官道,由官方參與商業貿易,擴大疆土。武帝即封張騫為博望侯,命其以蜀郡(治所在成都)、踺為郡(治所在宜賓西南)為據點,派遣四路秘密使者,分頭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但都遭到西南少數民族的阻攔未獲成功。
武帝又從內地廣徵士卒,舉兵攻打西南夷、夜郎、滇等國及許多部落。但由於昆明、雋等族的頭人酋長為了壟斷豐厚的過境貿易而拚死抵抗,歷經十餘年,結果僅打通了從成都到洱海地區的道路,官方使者未能超過大理至保山一帶,只能通過各部族、印度作中介與大夏商人間接貿易。
據《後漢書西域傳》所載,中國在2世紀時對身毒的地理﹑物產﹑宗教﹑政治情況已有初步了解;且知當時身毒許多地區皆屬「月氏」,即早期貴霜帝國(即貴霜)。這是由於東漢時佛教已傳入中國的緣故。
印度的古譯名之一。《史記.大宛列傳》:「﹝大夏﹞東南有身毒國 。」司馬貞索隱引孟康曰:「即天竺也,所謂 浮圖胡也。」 清嚴允肇《洗象行》:「雄姿幾耐身毒戰,猛力可代蒼梧耕。」
ⅳ 印度、朝鮮、日本古代的稱呼各是什麼
印度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身毒、賢豆、天竺、印度
「高麗」、「新羅」、「朝鮮」是韓國古時候的三個朝代,就和中國的唐宋金元明清一樣,故三者正確的朝代順序為:「新羅」→「高麗」→「朝鮮」。
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ⅵ 古代中國人怎麼稱呼印度
印度 在中國古代被稱為:身毒、賢豆、天竺、印度
1、身毒。在中國歷史上,對印度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
2、賢豆(xiándòu)
古印度的別譯。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詳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3、天竺。唐高僧玄奘往西域取經,首創根據in讀音正名為「印度」,「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舊稱身篤,身毒,賢豆,天竺等。今從正音,宜雲印度」。
(地名)梵sindhu=波斯hindhu=希臘india(國名),ins(河名),新稱印度,印特伽,譯曰月。sindhu->hin->身毒、天竺。hin->in->印度。總而言之,身毒、天竺、印度都來自sindhu。
4、印度。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
ⅶ 從古至今,印度名稱的更替
「印度"(舊譯:「天竺」、「身毒「)這個名字來源於梵文,得名於印度河。印度人自稱「婆羅多」(भारत / bhārata)。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經有大約5000年的歷史了。來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侵略了這里;他們與當地人的結合創造了經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後,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紀侵犯了這塊土地,隨後是12世紀到來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紀末到達此地的歐洲商人。
ⅷ 印度的古稱是什麼
印 度古代襲罩叫身毒(依照古語發音接近"sin do" 或 "shin do"),直至今日在中 國 南方一拍消鬧些方言(例如閩南語)仍保留了這種發音。這是華 夏文明古代對印 度地區的稱呼之一,見於《史記·大宛傳》。唐初將印 度統稱為「天竺」,天的讀音是唐古音"xien",和「身(sin)」音相似。此外還有「賢豆」的稱呼。始見於《史記》,為中 國對印橋激 度的最早譯名,原文為梵語sindhu,古波 斯語訛為hindhu,古希 臘語更轉為ins。其後中 國古文獻中亦作申毒﹑辛頭﹑信度﹑身度﹑天竺﹑賢豆﹑印 度等,皆同音異譯。
ⅸ 古代把印度稱為什麼
古代把印度稱為天竺。在中國歷史上,對天竺的最早記載在《史記·大宛傳》,當時稱為身毒(印度河梵文sindhu對音)。《漢書》記載:「從東南身毒國,可數千里,得蜀賈人市。」《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天竺國一名身毒」。唐初統稱為天竺。天竺是唐朝時期大國,唐太宗李世民派唐和尚去西天取經(即西天取經)此地為西天。後來玄奘西域取經,根據讀音才正名為印度。